剛讀完《史丹佛人際動力學》,說「讀完」其實有點心虛,因為書中每一種情境之後深化學習單元裡的自我省思與應用部分,都還沒實際去嘗試。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原本在課堂上進行時,有三點是獨自閱讀本書時做不到的:
1. 課堂上會組成12人的一個小組,在十週內彼此真實的互動,配合情境與故事的設計,讓在人際關係裡因為自己個性以及相處過程中會產生的問題與障礙「快速、大量」浮現。
2. 小組的成員會彼此針對其他人遇到的問題以客觀的角度提供意見與協助,這個互助的力量與過程也讓實際遇到問題時比較容易克服以及從中學習。
3. 課堂中並不會負面看待中間碰到的真實問題,反而會認為那是學習的機會而非錯誤,但在真實世界裡我們可能很難這麼想。
所以如果沒有把從書裡學到的方法在我們實際的人際關係裡嘗試運用,那麼「讀完」其實能夠產生的效用並不大,這是一本必須實際去運用的書。
在閱讀《史丹佛人際動力學》的過程裡,帶給我兩項觀念:
1. 有許多我們覺得「相處得還好」的人際關係,其實都有機會發展成更深入、更有意義的關係,書中稱之為「超凡關係」(不是超煩唷)
2. 兩個人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持續會改變的狀態—包括自己與對方的成長與變化、環境的變動、相處情境、突發事件等,所以原本很好的關係有可能一夕生變,但原本不順暢的關係也可能因為持續地投入與調整,而變得更好。
在書的最後,兩位作者大衛與凱蘿用了他們自己的故事來作為案例:兩人在緊密合作與相處二十多年後,曾經一度因為大衛準備要退休,凱蘿即將接手課程的過程裡因為各種安排的歧見產生極大的對立,甚至演變成近乎冷戰的局面。在課堂上指導無數學生們如何建立「超凡關係」的老師也依然會面對與克服人際關係中可能隨時發生的嚴酷挑戰。
上述情況對於一起主持一門以「超凡關係」為主題的課的兩位老師來說是極大的諷刺與挑戰,但他們也在周遭同事的協助以及彼此的嘗試溝通之後,重新修補了彼此的關係。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用了一個很美的比喻來總結這段經歷:「金繼」或者稱「金繕修復」是一種修補破碎陶瓷器的日本工藝。做法是將漆與磨成粉末的金或白銀混合,用來黏補碎片,既達到修補的目旳,也帶來新的美感。這種哲學是:如果某件物品損壞了,它破碎而復原的過程應該被凸顯稱頌,而非被隱藏、遮蓋。「金繼」讓裂痕更加明顯,但也物件更加美麗。而人際關係中的破碎與修補,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態來看待。
#老查隨意讀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